![](../../upload/201909111117458572.jpg)
1月20日,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对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山西民进会员马恩正老师荣获山西脱贫攻坚创新奖。
“黄瓜生产上,绝对不能为了防治白粉病而用硫磺熏!你看,你用硫磺熏了,白粉病没有了,黄瓜叶子也黄了。你这是把病治好了,人也死了....”,在2014年7月一个的夏日,在晋源区北河下村一栽植黄瓜温室大棚里,一个满头白花的老者正在给温室大棚农户指出乱用药的问题,他们为了防治黄瓜白粉病,用硫磺熏蒸,导致黄瓜叶片大面积死亡,这位老人就是仍然坚持服务三农第一线,已经81岁高龄的马恩正老师。
马恩正老师是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原太原农业学校)退休老教师,民进会员, 1993年,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荣获国家十年星火先进个人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授予“全国双学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荣获省优秀教师、省劳模、民进省委优秀会员称号,2012年被市农委授予“服务三农功勋教师奖”。虽然已经年过80岁,但马老仍然积极活跃在服务三农第一线,用马老的一句话讲,“搞农业服务就应该亲自到农村,不到农户种植田上看,怎么能发现问题?看到菜农生产出现问题,我就急,就要想办法指导菜农把问题解决了”。马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马老师1990年到吉县扶贫至今已有28年,28年来,他先后引进推广无公害农药16种,解决了吉县严重危害果树的桃小食心虫、红蜘蛛、腐烂病的防控问题,虫果率由1989年的90%降到了4%。
当初到吉县,他选择了最为贫困的果农李当辰作为示范户,他有6亩果园,1989年前年年亏损,在他的帮扶下,到1990年秋天收入达到4.7万元,成为全县暴发户,也成为吉县果农发家致富的榜样,果农看到了甜头,有了奔头,纷纷转产种植果树,大大促进了吉县果业发展,到1998年,全县果树面积由1990年不足一万亩发展到20万亩,2000年发展到28万亩,农村人口人均2.5万,2015—2017年,8.5万农村人口人均果品年纯收入已达一万元,吉县人说起来,马老功不可没。
在帮扶过程中,他改进并推广了桥接技术,桥接成活率达到97%,用此技术挽救了35万株的盛果期大树,仅此一项技术,就使得8.5万农业人口年增加1500元收入,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山西、陕西重点果区推广。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属同翅目,绵蚜科,是国内外重要的检疫对象,又名血色蚜虫、赤蚜、绵蚜,是国内外检疫对象之一。1999年10月在吉县东城乡社堤村省建行果园被马老首次发现,经过马老呼吁,引起山西省植监站的高度关注,然而,该虫2003年相继在翼城、侯马、曲沃、襄汾、乡宁等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马老协同省植检局,于2000年以来对山西省苹果绵蚜的分布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我省总体预警与控制策略提供基本资料,从而有利于苹果绵蚜这一入侵种的治理。
马老除了在吉县常年扶贫,不忘为太原做贡献,2011年,在马老的带领下,联合民进山西农大、林业厅、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支部专业会员,开展了晋源古树名木的调研,获得了最为宝贵的晋源古树名木资料,受到了民进省委和晋源区委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民进晋源总支和民进太原市委在阳曲县中兵村和晋源区北河下村建立科技支农服务点。马老每次都身先士卒,深入第一线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马老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把自己的电话告诉给村民,方便村民遇到生产上的问题联系,马老的电话基本上成了农民热线了。
特别是在2014年6月,太原市晋源区北河下村科技支农服务点建立后,马老每周固定去一次北河下村,遇见菜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马老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解决。针对北河下村2014年冬番茄病毒病发病快、严重的情况,马老大胆进行防治实验,使7个温室大棚番茄免遭灭顶之灾,仅此一项,最少给菜农挽回15万元的损失。
针对生产上出现的农药滥用问题,马老组织会员就农药经营销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针对在北河下村发现黄瓜、西红柿根线虫病问题,马老组织人员及时汇报到晋源区农业委员会,引起农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使得黄瓜、西红柿根线虫病得到很好的防治,阻止了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在支农服务中,马老强调科技服务重在知识培训。为此,在北河下村,以马老为主体,先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达10次,培训菜农200余人次。同时,马老注重菜农之间的示范效应。在广泛开展科技服务过程中,马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户菜农,进行重点指导。该三户菜农在马老指导下,温室大棚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其他菜农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相信了科技的力量!
2015年1月4日,马恩正老师突发“心率不齐房颤”疾病住院,当时正值民进太原市委会常委会召开之际,当大家知道马老生病住院的消息后,会市委常委赶紧到医院进行探望。在病房,马老说的第一句话却是道歉话,他说自己病了不能去村里搞服务了,有些内疚并叮嘱太原生态工程学校支部成员,要及时到北河下村看看老乡的黄瓜管理并就近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交待。....马老病一好,就赶紧到北河下村开展服务。
甘于清贫,马老一直靠工资生活,一家三代,一直蜗居在二十三年前单位所建仅7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在马老因病住院,需要吃一种治疗“心率不齐房颤”的药,每天费用为40元左右,该药为自费药,马老连说吃不起……
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马老师一生都勇于学习,勇于突破,勇于创新。九十年代,一场冻害袭击了吉县,马老师指导农民用桥接技术抢救了果树,如今,那批果树进入了盛果期,源源不断的为吉县老百姓生产苹果。今年,马老师已经85岁高龄了,可他还奋进在科技第一线,奋斗在扶贫第一线,探索用无人机打药的新方法,无人机打药效果好,成本低,对果农的身体伤害也小,如今已经初现成果。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当今之时,像马老一样掌握知识、懂得技术的专家确实不少,但是,像马老这样心系三农、主动服务、甘于奉献的专家却不是很多。马老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他用模范的行动和突出的成绩,诠释了一名民进会员的情怀和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良知。他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了解了统一战线、认识了民进组织。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山西省委会主委、时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卫小春同志在马恩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的,马恩正同志二十年如一日,心系“三农”,不图名,不图利,为农村的社会发展,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身上体现了 “四种精神”: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精神;胸怀理想、情系三农、报效社会的精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精神;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他用模范的行动和突出的成绩,用忠诚、正气、无私与博爱的人生,为我们树起了新时期民进会员的一面旗帜,他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是践行“立会为公,参政为民” 的优秀会员, 是深受农民欢迎的良师益友,是深受各界赞誉的先进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