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伏天,太原小伙郝波下班一回家,便匆匆换上大裤衩,顾不上喊热,就坐到阳台上的一张桌子边,埋头编写起他的《太原市区街巷地名词典》。
![](../../upload/20178181702459420.jpg)
郝波,业界早已把他称为专家,虽然在亲朋好友眼里,他还是个80后大小伙子。郝波在研究太原地名、路牌方面研究出了名堂。他跑得路多,琢磨得多,对太原大街小巷的地名来历、路牌变化等等,如数家珍。因此他成了电视台的"座上客",不时出镜,为观众讲太原地名故事,名字也经常见诸报纸,为存在错误的地名和路牌纠错。积淀的学问多了,他就埋头整理,于是就有了他正在编写的《太原市区街巷地名词典》。
缘起好奇心
郝波1982年生人,太原人。与地名、路牌结缘于2003年,那一年太原建城2500年,他还是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专业的学生。
当时,太原大街小巷设置了一批规范的新路牌。郝波偶然路过五一路附近的精营中横街和精营东二道街等小巷时,对那些路牌上从没听说过的地名突然产生了好奇心。这些地名都有什么来历呢?从小就对历史和地理有特别兴趣的郝波,这时蒙生一个强烈愿望:潜心探究一下那一个个地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课余时间,他开始四处搜罗这方面的书籍资料,但碍于条件限制,收获并不大。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不忘初心,矢志前行。一次在南宫市场,他意外淘到一本200来页的张德一编著的《太原史话》,此书讲太原2500年历史的时候,附录了一些街巷来历。他如获至宝,思路大开。后来,他想办法又陆续找到了5本太原旧行政区——北城、南城、河西、北郊和南郊等区的地名志。按照这些研究资料上的记载,他专门亲自到一条条街巷去考察、验证。
痴访老街巷
工作闲暇,郝波先是用了两年时间,抽空探访了太原老城区内的200多条大街小巷。随着研究深入,他又逐步扩大了探寻范围。西自西山大虎沟,东至东山杨家峪、松庄;北从中北大学,最南到小店经济开发区。郝波或骑车,或坐公交车,这一走就是四五年,太原城区有超过1200条街巷被他过了一遍。在西山白家庄,为了找地图上标着的一条小巷和一块路牌,他费尽了周折。
从2007年至今,他搜集拍摄了太原不同时期的路牌图片近4000张,其中有的路牌,还是残留在墙上的那种蓝底白字的,因为年代已久,现在很少见到。近几年,太原拆改建热火朝天,这让他觉得,能留住那些消失的地名路牌影像,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近年来,市民政部门对新命名或更名的地名都会在网上及时发布。郝波对此特别关注,每次看到后都要实地去观察、记录。在郝波的考察统计中,迄今为止,太原市民政部门正式命名的街巷名有1671个。但在这十几年中,太原已有三四百个地名消失,另有数百条街巷处于有名无路牌的状态。
其间,他还收集了不少太原地图。目前,他手中的太原各个时期的地图有近百张。老地图对他研究地名帮助很大,其中的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老地图,有的是他经过复印、扫描、翻拍后得到的,有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提供的。至于他所搜集的太原各处的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区划简册和地名文件,也有四五十份。
有错必纠正
随着对地名了解的深入,郝波想不到自己会有另外一个“职业”——地名纠错员。
近几年城建步伐快,相关部门积极为新街道和新改建的街巷设置了新路牌。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新设置的路牌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比如,同一条街却出现两个街名,一个是交通指示牌上的,一个是民政部门命名的。郝波举例说,晋源区的乾阳街、贞观街是市民政局命名的正式地名,可交警部门设立的道路指示牌却分别写的是古城大街和龙山大街,这种混乱使用街名的情况已延续了六七年,直到现在都没改过来。他指出,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与民政局严重脱节,不重视民政局命名的地名。
郝波眼里容不下沙子,只要发现错误,就想纠正。从2009年起,他通过报纸发声纠错,到目前已有30条。比如“都司街”,他发现新路牌竟然被误写成“都市街”。“狄梁公街”被写成“狄粱公街”,“典膳所”错成了“典善所”。还有,高新区有好几条街的路牌,名称与民政部门正式命名的不符,写法也与国家路牌标准不符。这些问题被他发现并通过报纸报道指出后,相关部门随后都做了修正。
小伙成专家
凡地名出现,一般都有说法,比如半坡东街、半坡西街这两个地名的出现,便与太原宋朝的旧城墙坍塌有关。时间久了,坍塌处形成坡形,于是有了“半坡”的称谓。而有的街名背后很可能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像柳巷、上马街等。通过多年搜罗地名路牌,郝波掌握了太原新老街巷大量地名的相关内容,有一段时间,他频频被电视台请去参与各类节目,作相关解说,成了人们眼中的专家。
说到“专家”,还闹过一个笑话。4年前,省城有家测绘设计单位准备出地图欲请专家指教,郝波经人推荐出现在这家单位。对方见来了个毛头小伙子,还以为是有人开玩笑。待郝波说明情况,对方仍是半信半疑。直到工作顺利结束,对方才真正信了他这个“专家”,忍不住夸这后生“了不起”。
为地名“立传”
郝波现在是省教育教辅传媒集团旗下《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编辑,同时担任着太原市地方志学会理事,还是民进会员,民进太原市委文化专委会委员。
通过民进参政议政,他积极提出过很多建设性意见。其中,与地名有关的就有《对太原地名工作的建议》《搞城乡清洁不能污损地名标志》《建议以太原市城市核心价值观来命名道路》《关于尽快解决部分街道路牌严重缺失的建议》《关于拆除新设置的不标准路牌的建议》等提案。今年太原“两会”期间,他为民进太原市委写出的提案《柳巷钟楼街的现有小地名不要消失了》,又上了政协网提案专题中,而且还得到了市领导的批复。在提案中,他详实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地方政府能对此给予关注。“这些都是带有时代印记的东西,是很容易被人们遗忘的无形的精神财富。”他说,丢掉太可惜!
在做了大量查找、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后,郝波产生了给太原地名“立传”的想法。而今,编撰渐入佳境,书名已敲定,就是《太原市区街巷地名词典》。据郝波介绍,这本词典将收集截至2014年底时太原市大街小巷共1596条地名,而2014年底正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标准时点。词条内容主要包括名称、读音、位置、街道起始点、得名来历、驻街单位等六七项内容。词条检索按26个英文字母的音序排列。目前,他已编写至字母J打头。在做这个学问的过程中,不论有怎样的辛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郝波都是快乐的!他知道,街巷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他要留住它们!
郝波,男,汉族,1982年6月出生,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2005年8月参加工作,从事编辑工作。民进会员,民进太原市委文化专委会委员。太原市地方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