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的元宵节刚刚结束,中国多个城市再现“抢工”潮。在深圳,甚至曝出3000人角逐8000个工作岗位的新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的新春招聘会上,很多高校毕业生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却未必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近几年,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这看似矛盾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凸显了国内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反观深受债务危机影响的欧洲,独德国屹立不倒,成为欧盟中少有的经济坚挺、失业率低的国家,其秘诀之一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超过六成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很少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也许,以德为师,会让急需破解就业、招工两难困境的中国有所收获。
校企“双元”:理论完美结合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所谓的“双元”,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完美结合,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供良好保障。
一般来讲,德国人初中毕业后,即16岁左右就可申请参加职业培训,不过也有超过两成的高中毕业生放弃申请大学,转而参加职业培训,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年龄通常为15岁至19岁间。
与中国不同,这些希望习得一门技能的学生并不是直接到职业学校报名,而是先找企业。他们需先找到招收学徒的企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当地职业学校报名。
职业培训时间依专业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是2年到3年半不等,学生每周花一至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三至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有时也会按星期“倒班”,例如一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这些都依培训合同而定。
职业学校多由地方政府设立,负责教授学徒理论知识,不过,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相关技能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数学、德语、社会学等基础课程,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技术,还包括提高学生个人管理、社交、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以保障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团队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
企业则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他们负责提供培训岗位,并为学徒提供一定补贴,补贴金额通常为正式员工薪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培训结束后,学徒通过考试可获得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技工证书。这时,“双元制”培训结束,就职开始。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愿意亲自培养人才,对一些企业来说,购买培训设备、找人实施培训费用十分高昂。于是,一些专门帮助企业承担学徒“校外培养”任务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
比如位于德国图林根州首府的埃尔福特职业培训中心,就是这样一家工业技术培训机构。该培训中心与西门子、博世、汉莎等超过500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后者提供培训服务。这样,拥有教师和先进设备的职业培训中心就成为企业的一种延伸,学生可把在企业的实习全部或部分搬到培训中心。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