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走过这么多年,在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我认为,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和更大的时空去审视素质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再解读。具体说,就是:放在长时间的跨度中去理解,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放在全球化的大空间去理解,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去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去理解,突出责任、创新、实践的核心内容。
摆脱对素质教育的理想化理解。
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倾向,我认为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种倾向是脱离时代与社会的特点,单纯从个体素质的角度,或“个体本位”的角度理解素质教育。一些人习惯于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解释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然后把素质加以逻辑上的分解,诸如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这样素质教育就成了一个很虚的概念,是一个超越时代与社会的泛概念。
还有部分人是从个体的角度,以一种理想化的姿态去阐释“素质”,把一切理想的、美好的用词都作为目标提出来,诸如全面、和谐、完整,等等。这些逻辑的、字面的、从个体角度的理解,都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提出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根源,其结果是对素质教育的理想化、抽象化解读,
导致培养的人脱离实际需要。一旦教育培养的人与社会时代有距离,那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功能虚化。出现这种理解偏差的根源,是一些学者或实践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了解不够,或者把握不住社会时代的主要特征与主要问题,只是就教育论教育,
看不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功能。
第二种倾向是突出了全面性,忽略了重点和核心。在调研中,笔者曾问许多教师:“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很少有人回答出来。我想,或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或许他们在想“标准答案”是什么,然而终究没有清晰的概念。其中很多教师,在被问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应是什么样时,大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答案:“全面发展。”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时都知道重点、难点的选择与重要性,可是对于整个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却恰恰忽略了,这不能不影响到育人的最终效果。其结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重点素质上没有得到重点培养,没有突出的表现。
从社会与时代的视角,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都要从社会的、时代的视角来把握。只有准确地把握社会和时代的特点,才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清晰未来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我认为,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如下素质。
( 一 ) 以长时间跨度为参照,培养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
持续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二者之中,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具有首要的意义。
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个人具备哪些素质?我认为,特别需要三种素质:第一种素质,是具有类意识、群意识,有公正心、有爱心、有责任感。一个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着,更要考虑他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关照的社会才是可持续的,不公平的社会很难持续发展。目前,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发展上和生活水平上有很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但首先需要人的爱心与责任感,所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让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与生活。
第二种素质是节制的品质。节制的品质,本质上源自公正与责任。既然人口多,资源少,那么就应该节约资源,控制个人的消费,通过分配的调节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素质教育上,就是要防止消费主义的蔓延,养成学生的可持续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物品的循环使用、节约型消费、环境保护型消费等。
第三种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殆尽时,就需要创造新能源、新材料。比如淡水资源不足时,就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淡化海水,变成饮用水。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将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能力、能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的人。
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个体也要能够可持续发展。个体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只顾升学,考大学,还应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发展,考虑终身的发展。如果把升学看作中间站,把职业生涯的成功看作终点站,那么到达两个站点所需要的素质是有所差异的。简单地说,升学更突出的是学习的能力,而工作更突出的是实践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我想,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经把素质教育比喻为马拉松赛跑,他说:“我们的学生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难题,能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这表明他们在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的位置上遥遥领先,但是举目远望,在2万米、3万米和接近终点的那些梯队中,有多少是我们培养的运动员呢?各位同行,请让我们反思一下吧,在过去和今天,我们为这些运动员提供足够的营养、过人的勇气和持久的力量了吗?我们认为,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把眼光投射到2万米、3 万米以外的地方,我们就会做成大气的教育。”这段话,很值得教育者玩味。
那么,哪些是“长跑者”所特有的素质?哪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
美国学者乔治?范伦从上世纪40年代起,跟踪美国400多名男孩,并在他们25岁、31岁、47岁时进行采访、评分。他发现:儿时干活多、经历过挫折磨炼的人,比一般人与人相处的融洽程度高2倍,工资高5倍,
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反之,干活少、没经过磨炼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比另一组多10 倍。(《挫折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47页)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智力超常儿童中最有成就的150人和最少成就的150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上,其中有4项差异最大,即“达到目的的坚持性”、“与目标一致,不偏离”、“自信”、“没有自卑感”。美国心理学家科克斯对
100位杰出人才的个性作评定,发现他们有3个显著特征,即动机和努力的坚持性、对自我能力的信心和性格的力量。
一些名人的至理名言也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俄国作家高尔基说:“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一一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温家宝总理认为:理想和思维最重要。他说:“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知和行的结合,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个体持续发展的素质主要有: 6个方面:(1)目标专一与很高的抱负水平;(2)具有旱期的兴趣或特长,这些兴趣和特长是他们才能发展的起点和强大的动力系统;(3)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4)勤奋、投入、吃苦;(5)较高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6)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
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注重以上非智力因素和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理想与目标教育,就是兴趣与特长教育,就是自信心教育,就是勤奋吃苦精神教育,就是思维能力教育,就是人际交往与协作教育。在美国,有教育,它是美国提高青少年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其誓言是:“让我脑有更清晰的思路,让我心怀更大的忠诚,让我手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身健康地生存——为了我的组织、社区、祖国和世界。”其模式是“做中学”,项目集中在科技、健康、公民意识三个领域,有1000多种活动,采用专题活动、夏令营的方式进行。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以大空间尺度为参照,培养融会中西文化的人才。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相互联合,科技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学习,国际交往十分频繁,国际合作日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需要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定位,既要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又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培养融会中西两种文化的新型人才。google公司原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曾说,只有“融会中西,完整均衡”的人,才能够取得大成就。因为他们“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不同”。前者是西方的进取精神,
后者则是东方的容纳态度,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将来的领军人物。
人是文化的产物,素质本质上是文化的内化。在全球化的空间概念下,素质教育必定要思考:如何通过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以文化育人。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文化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文化。特点是世俗型(关注世俗生活)、人伦关系型(以家庭为核心和标志,强调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伦理规则),综合思维,内向取向,勤奋型,功利型(学习研究强调功利实用导向)。而西方文化是在航海、工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其特点是:宗教型(强调宗教信仰与来世幸福),社会型(独立个体间建立契约关系和规则),知识型智力型(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分析思维,外向取向,内在兴趣型(学习研究强调兴趣导向)。中国文化的协调性、系统性更强,但技术性比较弱,因而发展相对缓慢;西方文化的进取性、深入性、技术性更强,但协调性比较弱,虽然发展迅速,物质和科技发达,然而各种社会之间、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冲突比较多。
所以,我们理解素质教育,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就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让勤奋努力、注重人伦、综合思考这些取向融入学生的血脉,又能够把西方优秀文化的精髓,诸如个性独立、民主合作、讲究规则、尊重科学等变成学生的素质。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是鲜明的民族性与突出的世界性的统一。这种中西文化特点兼具的人,是最有创造性的,最为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