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或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德育除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指导作用和对德育、体育等的促进作用外,还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定向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今后“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有关学生的报道:“为测试熊的嗅觉而用硫酸伤害动物”,“优秀生考试也作弊”等等。这些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素质让人优虑,应该引起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注,对学生不仅要在道德认知上进行引导,而且更要在道德行为上进行导向。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内化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学生把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导向,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懈追求完善的人格。
(三)动力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一种最强大、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目标,是增强内驱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学生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维持作用
维持作用,又可以称为支持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之所以往往出现反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心理品质素质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以较稳定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显示出较为一致的品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学生的维持力量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五)超越作用
教育超越论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改造现在世界的人,即具有实践意识的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以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德育自身体现着人的理想活动,如果它不带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灵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实现完善人格的持久激情,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发挥超越性功能,这是德育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德育大有作为的地方。
(六)潜能发挥作用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人格潜能,两者都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和载体反映出来。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智力因素,促进潜能的激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打好素质基础,期望他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进步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保持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潜能中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我又采用小组竞赛、分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2、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如在教学生字时,我在指导完书写后让学生试写一个,然后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来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在评议中不仅让学生正确掌握了字形,还促使学生写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读课文时,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一评:“他(或他们)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像这样的契机很多,我们要善于抓住,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发展。
3、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自评。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想象丰富,有很大创意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如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后,我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朗读,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意识。正如有位哲学家说的那样:“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
互评。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关键是培养学生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