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作为文化资源大市,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站在新的战略高度,纵观我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文化强市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共同审视。
一、我市的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3.5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4年。每年进入本科学校的人数仅占到30-40%,其中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一本)的占到15%;若连同民办职业教育等学校,每年入学率在70%左右,由此可见,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仍然游离在高等教育之外。就办学质量而言,与其它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如:目前全国有13所外国语学校具有保送资格,我市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仅占到应届毕业生的20%左右,而杭州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几乎达到95%左右,仅此一所学校的升学情况,就可以看出我市教育的落后,所培养出的年轻“市民”素质与先进发达城市明显有差距。
二、我市目前没有一所本科大学。
大同大学、吕梁大学都升格成了本科。从这一点看,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文化底蕴如此厚重的城市,太原大学还只是一所专科院校,成为建设“文化强市”的短板。
三、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待进一步创新提高。
主要是: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偏弱,导致产业总体技术结构层次偏低。2、创新主体投入不足。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53亿元,武汉为142亿元,合肥为64亿元。3、创新人才紧缺,特别是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国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军型人才严重不足。4、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技成果少,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更少。以科技发展项目为例,2010年,我市科技发展项目数量仅为郑州的33.8%,为武汉的19.5%。
四、文艺作品创作面临人才、资金“瓶颈”亟待解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艺术创作辉煌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人才、资金的困境。一是创作人才青黄不接。如太原市艺术研究院现有的19名专业编创人员中,45岁上以的就有17人,只有2名70年以后的,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人才”结构。而且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对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非常严格,使近年来想招的人才招不进来。二是创作经费严重不足。文艺作品创作需要四个阶段,即“新品、优品、精品、精典”。这其中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而目前我市的文艺创作基金每年只有100万元,用于精品打造尚且不够,更何况在新品的培育方面,就更加捉襟见肘。
五、太原市老城区历史文物年久失修,濒临危险境地。
我市老城区濒危文物的现状十分严重。最为典型的是普光寺。普光寺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汉朝,是中国文化史上较为罕见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大融合的史证,历史文化价值非常之高。今衰落破败,濒临困境。还有历史文化街区双龙巷的一些被列入“太原市历史建筑”老院,竟被用作废品收购站。太原具有2500年的辉煌历史,靠的就是像普光寺这些文物的记载和印证,如果这些文物有一天消失了,那么太原的历史也就有可能断脉了,因而“文化强市”若没有历史文物遗迹肯定也是不成立的。
针对以上述问题,在建设“文化强市”实现跨越发展进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结合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大力发展全民终身教育,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身体力行地践行 “太原精神”。
首先,积极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法工作,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发展终身教育的氛围,使全市终身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开放共享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明确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利关系,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效益。第三,认真做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工作,提高受教育阶段各种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此之外阶段的人员应继续大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伴随人的各个处发展过程。第四,加大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净化教育传播渠道。
二、抓住机遇,全力争取,力争使太原大学由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一流省会城市,连一所本科院校都没有,谈何“文化强市”。古城太原,在战国的前70年,是全国七个政治中心之一,它的人才是七个政治文化中心的人才。抚今追昔,我市应再集全市之力,通过太原大学升本的工作,打造一个招揽贤士、聚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本地人才、留住大学生的平台,这样既可以充分解决本市及周边地区中学生的入学,又可以增加本市市民进行后续教育的场所,使其成为建设文化强市的生力军,打造成代表太原文化的名片。
三、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转型,使我市更具文化气息。
市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太原产业技术创新基金”,对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政策性引导,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专利补贴机制,对各类创新主体获得的国内外专利给予分类补贴、重点激励,扶持专利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办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支持。支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培育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政策激励、制度创新、综合服务,促进各类资源向科技创新聚拢,进而把我市打造成创新强市、文化强市。
四、努力破解文艺创作“瓶颈”,进一步巩固我市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优势地位。
首先要完善现有的人地引进或使用的政策制度,放宽文艺系统对选择人才的限制,充分给予他们选择人才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聘用的方法,将有名的或有潜力的创作人员聘用为特殊人员,然后根据他们的作品付其相应的报酬。其次,要激励和培养现有的创作人员。要厚待、优待、特待本土人才,解决他们在就业、住房、职称、待遇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其愉快地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来。要尊重原创的劳动,提高现有的稿酬标准;加大投入再教育资金,培养年轻后备队伍;改善创作环境。三是在艺术院校招生计划中有“政策倾斜”。戏曲创作较之其他的文艺作品创作而言更难,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编剧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得通晓音律、节拍、韵脚,熟悉舞台、灯光、唱腔、甚至方言,而目前我市艺术院校大部分培养的是音乐、舞蹈人才,戏曲编剧等面临招生难、培养难、成才难的局面,因此,要在招生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促进有意愿或有悟性的年轻人走向戏曲创作的学习领域中。四是设立或加大对专项文艺作品创作基金的投入,同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使我市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盛的精神食粮。
五、以强烈的责任心立即着手对城区历史文物实施重点保护。
我市应制定相应措施,将紧急保护与长期保护结合起来,对像普光寺、后双龙巷这样毁损严重、濒临险境的文物,要立即着手进行;对其他一些文物可以制定计划,分期分批进行修缮保护,其次,要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如在普光寺的保护中,对小学校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将其迁移出去;对居民可以通过经济适用房等途径解决;对周边的经营者可以按合同进行补偿,总之,决不能因眼前一些人的经济利益而受阻放弃。第三、要保证资金的投入。眼下投入的资金将来的产出将是无可估量的,其历史价值也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