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自1945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详细>>
机关情况
民进情况
荣  誉
通 讯 录
 
傅 山 故 里 掠 影 ——李满喜

         

(刊发于中国国土资源报)

 

傅山先生故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旧属阳曲县),先生一生钟情于家乡的山水,在《霜红龛集》中留下了大量歌咏家乡的佳作,至今读来,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乡土之情。现今,家乡后人为纪念先生的奇节异行,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形成了一处亮丽的风景线。

垂杨影里看西村

傅山的故里西村是个地肥水美的“鱼米之乡”。这里北依天门关,西连上兰村,山水掩映,花果飘香。

“几株老枣里,山塞小茅亭,柳荫不密处,微露侧峰青”。傅山于明万历三十四年诞生在这里的一个书香之家。传闻三岁时,他听父亲偶诵《心经》,便能应声诵出下句,四岁开始练习书法,五岁熟读《三字经》,七岁进家塾读书,“凡听授书,倾注如宿通者。”十五岁傅山应童子试,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为博士弟子员,二十岁时试高第。他反对世人热衷的八股文,嗜读“诸方外书”。

故乡的山水之美,在傅山笔下多有吟咏,青年时期写的“西村带河曲,十月停秋光。柳箨轻黄雨,莲花老降霜。村翁负朝旭,野鸭静寒塘……”。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四百年前傅山时代的西村。

“秋色净河渚,朝墩红破棂,用心临字在,老眼抱孙明”傅山还经常在垂杨影里看西山,以家乡附近的古迹名胜为题材作了许多山水画,这些画古雅入神,曲尽其妙,耐人寻味。有一次,他半夜“还土塔河房”,作了“西村夜色”画,把月下那种超逸冷寂的情怀,浓雾中时隐时现的物象变现得深不可测,韵味无穷。

西村关帝庙到傅山晚年时已破损不堪,傅山非常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他提倡并委托寺僧海山募修。现在故里关帝庙的横梁上还留有先生当年题字的真迹。

为纪念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2007年在先生故里西村兴建了中华傅山园,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造型采用明清建筑风格,工程分六期计划五年建成。建成后的中华傅山园将与上兰裂石寒泉、窦大夫祠、土堂怪柏、大佛寺等分散景点连接成片,从而使太原外八景再现风采。

崛围霜红叶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因山势走向屈而合围故名,山上松柏苍翠,黄栌遍野。春日,山桃花、丁香花、蔷薇花争鲜斗艳,香风阵阵;金秋,红叶漫山遍野,如霞如炽,绚烂瑰丽,“崛围红叶”为著名的古晋阳外八景之一。山中寺庙多福寺始建于唐朝贞元二年(786年),重建于明代,现存的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山门等古建筑。寺中壁画、彩塑等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正殿东侧的“红叶楼”曾是傅山先生隐居、著述处。

崛围山的四季都是迷人的。三月的春风刚刚吹到北方,山下的花草早已耐不住一个冬天的沉寂,争先恐后地抽芽,返青。不几天功夫便给田野换了绿装。盛夏的崛围山是一个清凉世界,炎炎夏日,来这里纳凉避暑,实在妙不可言。崛围山的秋天绚丽多彩,一丛丛的灌木如同饮用了过量的玉液琼浆,叶子醉的浮红泛紫;墨绿的松柏在天高云淡的长空下,愈显得苍劲挺拔,卓尔不群;满目的明若霞光,有的灿若金桔,有的艳似朱丹,有的烈胜火焰……世上再高明的画家怕也调不出这般瑰丽美妙的色彩。这样迷人的秋色,难怪傅青主陶醉了,他曾慨然赋诗:“古人学富在三冬,懒病难将药物攻。江沁惜阴乘月白,傅山彻夜醉霜红。”

黄土高原的冬季,山里是萧条的可崛围山的冬天却另有一番情趣。草木枯了,游人去了,雪花倒纷纷扬扬飘下来,一夜之间,崛围山便银装素裹,成了一个冰雪世界。雪后放晴,蓝天如洗。寺院里,佛塔上,松柏枝头,满是皑皑白雪。伴随着晨钟暮鼓,山林间不时会有鸟儿的鸣叫,愈显出禅林佛院的净洁与幽寂。置身其间不觉心静如水,宠辱皆忘。

傅山一直把崛围山当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他曾有诗曰;“西山白云外,是吾崛围岺。”“芒鞋拾级穿云鸟,一径西山是崛围。”早在崇祯辛已年(公园1641年)就亲自在此构建了一座青羊庵(因庵前有松七棵,又名七松庵),他在这里的“红叶楼”(又名霜红龛),“青羊庵”隐居读书,著书立说,故他的著作以《霜龛集》为名。

钟灵毓秀二龙山

发源于宁武管涔山的汾河,在吕梁山脉的沟壑丛中左冲右突,千回百绕,最后从上兰烈石口夺路南下,浩浩荡荡进入平阔的太原盆地。烈石口西为土堂山,东为二龙山,山不高而峥嵘,河不阔却湍激,传说为二郎神用神斧所开。

烈石口钟灵毓秀。二龙山上遍植松柏,冬夏苍翠。山风过处,松涛阵阵,与山下汾水“哗哗”的流淌声相互交织,相映成趣。山脚西南便是“太原外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寒泉曾经晶莹碧透。四季喷涌。今天只留下泉眼上方的石刻“灵泉”二字及两侧的唐诗集句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记载,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晋国贤大夫窦犨在这里凿山开渠,兴修水利,使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人民深感窦大夫泽被苍生的恩德,给他建祠立祀,世代铭记。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窦大夫祠几度毁于山洪、火灾,可淳朴的百姓总是一次次地修葺、重建。

两千年以后,又一位贤人来到这里,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傅山为恩师袁继咸上京请愿鸣冤归来后,将窦大夫祠右侧的一间小屋辟为书斋,在这里勤奋读书,潜心学问。这间屋前有一株老杏花灿如虹,傅山便为它起名“虹巢”,并作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书尘一再佛,情到偶成文。开士多征字,新茶能见分”。就在这间“不盈丈”的小小书斋里他完成了自己的重要著作《两汉书姓名韵》。

时光的脚步走到今天,市、区两级政府瞩目长远,依托这里的青山秀水和人文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古老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幸甚,幸甚!

(傅山读书处)

(崛围山红叶)

时间: 2011-2-11 16:47:13 作者: 李满喜 点击:
友情链接 河北 | 山西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山东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甘肃 | 宁夏 | 新疆
Copyright 2009-2010, 太原民进版权所有 sxminjin.com
晋ICP备090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