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身边的榜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冯骥才在会上宣讲了自己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事迹。全文如下:
今天,我汇报我所做的一件工作,这也是中国文化界必需面对和承担的一项使命。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民族精神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它直接地因果地关系着我们精神的自信、文明的传统和国家的软实力;从深远的意义上说,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身份。
为了保护和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十多年来,我们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即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全面的地毯式的普查,并帮助各级政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这是历史上首次民间文化整体的大盘点。单是民间口头文学普查和整理这一项,现今的成果已达到八亿四千万字。近期列为国家文化项目,马上开展数据化的建设工程,为中华民族保存好这一无比巨大的文化财富。
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线索中,今天要汇报的一项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羌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为什么单要说这件事呢?因为这件事最能说明我们所做工作的本质与意义。
我们的抢救工作有一个原则是“濒危优先”,就是把濒临消亡的文化放在首位。然而只要大地震发生,就一定占据首位。因为它突然降临,又是中断和粉碎性的。尤其这次汶川大地震,震中几乎全部是羌族的集聚地——包括北川、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一次大地震把一个民族的所有集聚地都包括进去,这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
可是,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度唱过光鲜的主角。它是一个“对外输血的民族”,与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景颇族、怒族等民族都有着深刻的族源关系。这个早已被历史岁月边缘化的古老民族,世居在两千米以上的高山上,被称作“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至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文化。他们有迷人的音乐——羌笛和莎朗舞,有美丽的羌绣和神奇巍峨的碉楼,有古老又独特的民俗羌年。这些都已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
但是,在这次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中,他们多数家园被毁,必定迁徙他乡,他们的文化就会涣散;那些线性地保留个别传承人身上的珍贵的技艺,也会随着“人亡”而“歌息”。传衍了数千年的文化将会断绝。对于这个古老的民族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大地震不仅毁掉他们生活家园,还破坏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是与他们的文化共存的;如果文化消失,民族便不复存在。这对于我们的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来说,是未曾遇到过的一次意外的闯入,理所当然成为我们必需紧急面对的任务了。
我们在第一时间,一边派遣相关人员下到灾区,调查文化灾情;一边召开“首都专家紧急抢救羌族文化专家座谈会”,发出知识界文化界担当羌文化抢救责任的强音,呼吁全社会对羌文化的关切。同时,研究应急方案,决定把前沿工作基地设在成都。
跟着,由民进中央、中国民协组织专家小组抵达四川。随即前往北川、绵阳、绵竹等地区进行紧急调查。当时,公路上堆着巨石,常常有余震,废墟里还埋着受难者的尸体。我们凭着“特别通行证”进入北川县城的路卡时,浑身上下必需喷洒消毒剂。此时,我们亲眼见到的要比听到的严重得多。比如北川县的禹里乡(大禹的故乡)当时还淹没在堰塞湖底;再比如在北川专门从事羌文化研究的六位研究员、正在举行诗歌朗诵会的“禹风诗社”的四十余位羌族诗人,以及大量羌族历史文化珍贵的资料,全部被埋葬在一座移动的山体下边。这就分外加重了我们工作的紧迫感。
我们立即与四川省文联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抢救工作会议。成立了“紧急抢救羌文化工作基地”,制定了实质性的工作项目,并决定将京川两地专家们提出的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写成“建议书”,呈报国务院。
专家小组返京后火速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建议书》,将此次羌文化受灾的调查情况、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尤其是对羌文化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非遗传承人保护措施,以及灾后重建中的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都做了具体的建议。这份《建议书》上报国务院后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总理批示“此件所提建议应予重视,请总指挥部灾后重建并四川省政府参考、研究,保护羌文化遗产应纳入重建规划,提请总指挥专题讨论。”后来,这些建议在政府工作中确实起到作用。比如“建议启动特别程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与推荐将羌文化中极其重要的节日文化遗产——羌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了政府采纳。在去年阿联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保护非遗会议上,羌年已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关切的文化财富。这对于促进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进羌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对羌文化的抢救工作并没有到此为止。还主动承担与完成《建议书》提出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编写工作。在北川考察时,我们在绵阳的八一帐篷小学里,发现羌族孩子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所知很少,对这些羌族孩子们进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必需的工作,为此我们将这件工作写入了《建议书》。我和另一位专家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编写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书写好后,将书稿一边寄到四川,请羌文化专家提意见;一边寄到上海,请《咬文嚼字》编辑部来挑错、纠正,在文字上把关。书中的每个字都关乎孩子们的将来,不能有错。
书出版后,我的基金会买了五千本,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我写道:
这是一本专门为你们写的、介绍羌族历史文化的读物。
如果你是羌民族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更了解你的民族光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信你会为之骄傲与自豪,并以传承它、弘扬它为己任。
如果你不是羌民族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本书,使你爱这个卓越而神奇的民族。特别是在它受到地震巨大的伤害时,相信你会更加关切它,帮助它,使其永葆文化的迷人与尊贵。
尽管我们所做的全国性文化抢救与保护的工作浩大又繁重,但羌文化的抢救一直接续未断,今年又整理和出版了《汉羌词典》、四卷本的《羌族口头文学集成》等一批对保护与传承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
然而,在这些成果发布之际,青海玉树发生了七级以上的大地震。玉树同样是个文化的宝库。主要是藏族文化。它是著名的西藏史诗《格萨尔》的流传地、锅庄舞艺术之乡、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国家文物所在地,还是重要的藏画唐卡之乡。这样高密度的文化艺术的聚集地在大地震中肯定横遭打击。幸好我们早在数年前就把玉树列为抢救和保护的重点地区。玉树唐卡艺术的普查已经完成。在这次羌文化成果发布之际,我们特意将大型的文化档案《中国唐卡艺术集成?玉树藏娘卷》出版,意在帮助地震中受到损失的藏族兄弟姐妹树立自信,在精神上的鼓舞他们。在出版发布仪式上,几位从玉树赶来的唐卡艺人激动地说,地震中有的杰出的唐卡艺人遇难,幸好这份永久性的档案提前把他们的艺术保存下来。
我说,你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的文化,一个也不能少。文化的多样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我们为全人类的贡献,我们一起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承担起来。
为此十几年来,一批文化界的同志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奔波,坚韧劳作,坚守中华文化的本土与家园。这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回报的。什么力量使他们始终坚持,紧拥不弃?我想,是一种社会责任使然。
责任,一般是指必需承担的本职的份内的事,而社会责任则是把份外的事做为自己份内的事,是对份外的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一种心甘情愿的担当。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是中国的知识界的一种传统,也是党派的一种传统,优良的传统。它源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以及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爱,也源自一种思想上的自觉,一种境界。可以说,承担社会责任贯穿着我们党派值得自豪的历史,我们必需坚持这个优良的传统。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文化实在博大精深。同时,我们的文化又遭遇冲击和挑战。我常常感到,心里想做的和必需做的太多太多,已经做的实在太少太少。我为此焦灼,对自己不满,我还要加倍努力。
五千年文明像火炬一样,经过代代相传,由远古传到今天,我们决不能叫这神圣文明之火在我们手中灭掉,我们要让它在当代闪闪发光,并完好地交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永远光芒四射。 |